觀光休閒資源調查 觀休四乙 授課教師:徐瓊信

觀光休閒資源調查 觀休四乙景點介紹

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期末報告之澎湖特點─電音武轎分類

「神轎」是遶境隊伍中的主角,一般「神轎」可分為「文轎」和「武轎」兩種,兩者區別在於「文轎」有轎頂,一般皆屬王爺、千歲、或媽祖等文質之神的轎子,而「武轎」並沒有轎頂,大都為 關聖帝 君或中壇元帥等武將出身神明的轎子。因「文轎」有轎頂較重,拜廟常以前後三進三退為主,莊嚴而肅穆,而「武轎」因為較輕,所以拜廟時轎班的步伐較富變化,加以「武轎」轎後一般常插五方五色旗,上下搖晃的五色旗,配合轎班整齊劃一的步伐,更顯出「武轎」活潑的神韻。

文轎
在繞境遊行的隊伍中,最引人注意的 除了數以百計的民俗藝陣外,最值得一 看應該是神轎,它可說是民間宗教藝術的結晶 ,也是活動的重頭戲。神轎在外猶如神明的交通工具,由神轎的裝飾、花飾,就可以看出一尊神明的階級、神職,可以說是身份的代表。一般目前神轎大致上分為文轎與武轎,武將、王爺乘坐武轎,文官、天后、女神則乘文轎或者是鳳輦。但按古例,不論官轎、神轎只有覆頂式一種,只有以顏色區分階級,無文武之分,而直至現代才有文轎、武轎,或改良式篷轎...之分,若至鄉下地區,大部分仍遵循傳統,採用覆頂式神轎。在至目前,神轎再外觀雖有文武之分,但乘坐在轎上的,早已無文武、男女之分。王爺亦可乘坐文轎,媽祖也可以乘坐武轎,僅以花色裝飾,整體營造出來的感覺,去判別神祇的屬性。

武轎
武轎為武將出巡遶境時的交通工具,舉凡王爺、太子、將軍…等,均是乘座此轎,又部分廟宇常會在武轎的前後裝上各式各樣的霓虹燈以及紙糊的龍頭鳳尾來裝點出巡遶境用的武轎,為傳統神明的交通工具增添了許許多多不失傳統的創意,但為一較為困擾的是,傳統武轎如果遇上風雨,則會是一個出乎意料的麻煩。

篷仔轎
篷仔轎又稱篷篷轎,由武轎演變而來,用以改善傳統武轎遇上風雨時的困擾,又因轎頂以簡單的篷架覆頂,所以稱之為篷仔轎。而近來又有部分廟宇為了裝點篷仔轎,便請許多知名紙藝的傳統匠師,在篷仔轎上面糊了八仙與南極仙翁來裝點神轎,為傳統藝術新一代的結合。

輦宮車
輦宮車也是神明出巡遶境時的另外一種交通工具,多由大型的卡車改裝,車上雕樑畫棟,一應俱全,有如傳統廟宇的縮小板,但也所費不貲。

鳳輦
鳳輦在外表的裝飾上顯得較為的華麗,不外乎以鎏金或黃色作為主要的色系,而在裝飾的主題上也大多以龍頭鳳尾為主,這可能源自於一般民俗信仰觀念當中對於女神的印象都是乘龍御鳳、騰雲駕霧、仙樂飄飄的印象有所關聯,常使用的神祇如:玉皇三公主、天上聖母、王母娘娘、註生娘娘…等。

炮轎
炸虎爺轎的習俗最早源自於北港朝天宮,根據北港朝天宮所記,除了一般信眾所熟悉的祖媽金順盛、二媽金順安、三媽金盛豐、四媽金安瀾、五媽金豐隆、六媽金順崇數個媽祖會之外,於1694年由溪仔底「虎爺街」信眾組織虎爺會。北港朝天宮虎爺會的神轎近似於日本神轎,神轎的行進則是由擊鼓和拿扇子的人員來做指揮,而炸虎爺轎則是每年北港迎媽祖時不可錯過的精采好戲。在嘉義與雲林北港一帶,每逢年節神明遶境之時,許許多多的商家會主動的準備大量的鞭炮,不論是那一種類的神轎,只要信徒看上了,就會把鞭炮推至轎底實施炸轎,而人們也相信,鞭炮放的愈多、炸的愈旺,來年的運勢、財運也會愈來愈旺。

四輦轎
四輦轎又稱為四駕、四輦,為民傳統迎神賽會當中所使用的小型神轎之一,此種四輦轎除了在結構與造型上較為簡單之外,攏統的來說比較像是一座小型的椅座,在廟會遶境的時候屬於較為機動的一環,且使用的方式也別於文轎與武轎需要多人才能扛起,因取其之輕巧,所以僅僅只在座椅兩旁以刺竹為梗,主要由信徒四人擔負。此種四輦轎在迎神賽會當中多被用來作為神明的指示的代言工具或者是儀式進行的輔助工具,如:踩火堆、煮油、祭煞、安營、公事、卜噬多此用此轎。

釘轎
所謂「沒有三兩三,不趕上粱山」;釘轎在傳的廟會活動當中就顯得較為的少見,但只要一出動常常成為現場的焦點,僅僅會在大型的廟會當中出現。而使用釘轎的目的主要是在「試乩」,是除了釘棍、鯊魚劍、七星劍、刺球、角棍之外另一項重要的儀式法器,分為一百零八釘與七十二釘兩種,大多在廟宇新乩啟用或坐禁、閉關的時候使用,以為神明所使用的乩身「驗明正身」。

手輦
手輦是眾多神明的交通工具當中最簡單也是最小的單位,其使用的方式多為兩人手持,使用的目的多在協助神祇儀式的進行或者是作為神祇的代言工具。而溝通不外乎以「佛字」、「發輦」的方式,藉由桌頭、小法的居中翻譯,做為人神之間溝通的橋樑,尤其是在大家樂盛行的年代,手輦常被與「槓明牌」劃上等號。

大駕
大駕是台南俗稱的『無頭轎』,多為無覆頂之藤製神轎,四人為組,與神明所乘八抬大轎有所不同。在台南地區早期供陰魂乘坐。轎內與一般神轎較為不同的是,無頂,內乘以神主,步行至嶽帝廟申冤、訴狀為多。現大多改為神明用來為信徒解決「卡到陰」或者多為信徒請益使用。改覆以紅布,前掛代表五營兵將的五色篙錢,內乘以神尊,外懸以護法將軍,以區別與陰魂使用無頭轎之區別,稱以『觀大駕』!

特殊種類
神轎瘥傳統香陣文化當中又稱為八抬(八台),意指由八人為基數擔任轎伕,也就是所謂的八抬大轎的意思,不過隨廟會文化的不同,在扛轎文化上也有很大的差異。以台灣南部來說,直至目前為止,仍有許多的廟宇在舉行廟會活動的時候,如果必須使用到神轎,仍然堅持以肩扛的方式來參與遶境活動,展現他們的活力。相對的以台灣中北部來說,大多數的神轎早已捨棄人工扛抬的方式,改以在神轎底下裝上輪子,用推行的方參與遶境。而且在中北部在舉明廟會活動的時候,常習慣將廟中所有的神像通通請至神轎上面參與盛會,少至七八尊多至數十尊數量驚人,所以為了彌補神轎內的空間不足,常會在神轎內加裝隔板或者是在神轎的前後以各種的方式增加放置神像的空間,甚至是以各種五花八門的方式將神像至於各種器具上面參加活動,與南部強調主從觀念的方式較為不同。

神轎依造型和性質可分為文轎 武轎 輦轎 四輪和手轎等類型,所謂武轎顧名思義為專屬武神乘坐的大轎,多為玄天上帝 王爺或哪吒太子...等陽剛神祉所乘坐!轎的大小與結構以及扛抬人數幾乎與大轎相同,而文轎 武轎最大的區別即在於,文轎有牆有頂,留一門僅供出入,武轎則為轎鼎以帆布遮掩(或無遮蓋),轎身基座則以流蘇裝飾,除了基座外,其餘轎身幾乎無縷刻裝飾,又為了更突顯神祉的威嚴與氣勢,因此神像多為特別刻製,差不多與轎座齊大,行進時由八人扛抬,邊走邊晃動轎身,已示主神特性與神威顯赫。
據說神轎在清朝嘉慶年間因進香、參香、繞境時,沒有神轎而是用手捧著神尊,較為不方便,因此在那個年代產生了神轎,抬神轎時的晃動,用意是把神明晃醒,請神明出來看看信徒們為他準備的陣頭和祭品,也有人說越搖越旺,感覺比較風光,據說神轎上的神明跟抬轎人是心意相通的,所以他們所走的方向都是神明的旨意,他可說是民間宗教藝術的結晶,也是活動的重頭戲。

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大崗山風景區











大崗山風景區範圍極廣,從岡山鎮一路延伸到燕巢、阿蓮和田寮,跨越4個鄉鎮,擁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尤其是自然景觀,仍有許多地方保持原始風?,尋幽訪勝,處處可見驚奇,民風純樸熱情,令人倍感親切,加上交通極為方便,距離高雄和台南兩大都會區,車程都在1小時內,稱為高雄和台南的香格里拉,當之無愧,實至名歸。



大崗山風景區位於岡山鎮東北6公里的崗山平原上,遠遠望去有如停泊的大船,南北長5公里,東西寬2公里,西南部最高點312公尺,山頂有一小平面,屬珊瑚礁石灰岩,可做為製造水泥原料,環球水泥即以大崗山為基地。



王文慶 1096420066

全省碩果僅存的傳統交易市集







岡山籮筐會是流傳200多年的傳統交易市集,至今仍每年固定舉行3次,吸引懷舊的民眾成群結伴而來,親身體會特殊的民俗文化,萬頭鑽動,熱鬧滾滾。雖然已逐漸轉型為大型商業趕集活動,現場仍處處充滿濃郁溫馨的鄉土氣息,以及歷史傳承的風味,是全省唯一從傳統過渡到現代的市集,淋漓盡致的表現岡山商業性格強烈的特色,代代相傳,歷久不衰。

岡山位於山區的燕巢、阿蓮、田寮以及海邊的梓官、彌陀等鄉村的中心地帶,地利的優勢,傳統上就是日常用品的集散地,商業活動相當發達,並且陸續發展出阿公店街、籮筐會和牛墟等各具特色的主題傳統趕集活動。

隨著社會經濟發達進步,牛墟等傳統趕集活動都因無法持續經營而陸續消失,唯有籮筐會不但仍繼續延續,且在成功的結合現代商業活動後,更加蓬勃熱鬧,依舊是地方盛事,並成為岡山鎮在全省309個鄉鎮市中,無可替代的地方特色。

籮筐會起源於清朝,每年固定於農歷3月23日媽祖生日、農歷八月14日中秋節前夕、和農歷9月15日義民節舉行3次。早期籮筐會是採取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買賣,且物品多為竹製品為主,如竹椅、竹梯、竹籠、竹筐、扁擔、竹畚箕等日常生活用品,隨後慢慢增加農業用具和產品交易,規模也不斷擴大。

為滿足市場需求,岡山籮筐會舉辦地點已多次更改,從最早的岡山3大老街之一的開元街,遷移到中山公園,再移往更為寬敞的河華路,但仍難完全滿足需求,籮筐會開市前夕舉行的攤位抽籤,會場擠的水洩不通,幸運抽中攤位歡聲鼓舞,相反的則捶胸頓足,失望的心情全寫在臉上,充分反映出籮筐會熱門搶手的程度。
配合時代變遷,籮筐會也與時俱進,改變為現代化產品商品展覽場,但傳統交易的產品仍繼續保留,使得籮筐會呈現多樣化的迷人魅力,從鐵器、竹飾品、青草藥、到現代的百貨、食品小吃,應有盡有,吸引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以興奮的心情趕來鬥熱鬧,整個會場盡是黑鴉鴉的人群,彼此摩肩接踵,寸步難行,上千個攤位齊聲吆喝商機,


王文慶 1096420066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景點介紹-鳳凰瀑布風景區




鳳凰瀑布位於花蓮縣鳳林鎮水源地風景區,本區屬於花東縱谷平原與中央山脈之交匯地,三面環山,中為鳳林溪沖流 形成一平緩之沖積河谷。鳳林溪屬於花蓮溪之一支流,源於西鳳林山海契約900公尺處,瀑布有兩處,一處偏西於半山腰,落差及水量較大,似一銀緞,另一處偏 北落差及水量較小,與遊憩活動關係密切。瀏覽附近的山光水色,瀑布澎湃而下,景緻清新脫俗,頗怡然自得。有露營區、烤肉區、遊樂區、森林步道等。瀑布高約 10公尺,略呈傾斜之勢,半掩於林木之間,氤氳水氣為深谷帶來陣陣涼意。附近有鳳凰觀光梅園,佔地8.5公頃,果熟時期開放遊客體驗採果樂趣,並起設有古 早味茶藝館及露天茶座。





石政澔發佈

景點介紹-用生命搭起的一座橋


鳳林-箭瑛大橋

用生命搭起的橋—箭瑛大橋 這兒有一個花蓮人都耳熟能詳的感人故事。鳳林大榮里到山興之間僅有一座竹子搭的便橋,民國六十六年颱風過境,便橋被洪水沖斷,當時服務於山興國小的教務主 任陳國義和教師張箭、鄧玉瑛、林寶炫等因上課心切,手牽著手強行渡河,因為河水湍急,一群老師都失足落水,其中張箭、鄧玉瑛老師不幸溺斃殉職。 這個消息轟動全國,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表揚這兩位老師的從公犧牲,並興建水泥大橋改善山興對外交通,同時為紀念兩位老師,命名為「箭瑛大橋」。後來,這個 故事拍攝成電影「箭瑛大橋」後,更是家喻戶曉。 鳳林鎮公所配合教育意義的故事興建箭瑛公園並
豎立張箭和鄧玉瑛的紀念銅像,站在箭瑛橋東側的紀念公園裡,遠眺縱谷中純樸的鳳林鎮田園景觀,低頭凝視滾滾花 蓮溪水,隱隱可以遙想當時困頓的環境,教師堅毅的犧牲精神,走過橋時,用腳去體會這座用生命搭起來的橋。




石政澔發佈

家鄉介紹 - 花蓮縣鳳林鎮


地名探源
阿美族語稱本地為『馬里勿』,是上坡的意思。以前這一帶森林叢密,有一種叫木蘭的植物會繞樹滋長,形狀有如鳳凰展翅一般,漢人來到這裡墾荒,見此情況便叫這裡為『鳳林』。
清嘉慶年間隸屬台東直隸州,置鄉,轄今鳳林以南鄉鎮。日據時期設鳳林郡、歷鳳林街等名。民國34年臺灣光復,廢街稱鎮,民國36年將光復鄉劃出,行政區域因而確定。目前共轄12里。值得一提的是本鎮的交通建設,像知亞干溪花東鐵路段的河底隧道,花蓮溪上的箭瑛大橋、中興大橋的相繼通車,都有助於本鎮的發展。
另外,本鎮人口中以客家人居多,是一個典型的客家莊,由於他們勤勞儉樸,重視教育,因而培育出許多士子,如本縣的校長、教師,大半出自這裡,是本鎮最膾炙人口之處。
【特產】:畜牧業產品、西瓜。
【位置】:東連豐濱鄉、北鄰壽豐鄉、西倚萬榮鄉、南界光復鄉。
【面積】:120.5181平方公里。
【人口】:約14,000人。

自然環境

本鎮位於花東縱谷本縣境內最中間地帶,平原佔百分之40,河川地形佔百分之30,餘為山(坡)岳地帶,面積120.5181平方公里,北以壽豐溪(支亞干 溪)與壽豐鄉為界,南與馬太鞍溪與光復鄉為鄰,西接萬榮鄉及中央山脈,東隔海岸山脈與豐濱鄉毗鄰。轄內河川縱橫,東西流向計有壽豐溪、北清水溪、鳳林溪、 萬里溪、馬太鞍溪等,南北流向有沿海岸山脈的花蓮溪,歷年水患不斷。轄內氣候溫和,極適農業生產,奠立早期農村社會發展型態。






發佈者:石政澔